中药饮片和中药材的区别
中药饮片和中药材是中药领域中两个重要但不同的概念,它们在来源、加工、性状、用途、质量标准以及储存和保管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,以下为你详细介绍:
中药材: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,用于预防、治疗、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,主要来源于自然界,包括植物、动物、矿物等。比如植物类的人参、黄芪,动物类的鹿茸、全蝎,矿物类的朱砂、石膏等。
中药饮片: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,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、制剂的需要,对中药材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后的制成品。也就是说,中药饮片是以中药材为原料,经过加工处理得到的。
加工
中药材:一般只需经过产地初加工,如洗净、晒干、烘干等简单处理,以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,便于储存和运输。例如,将采收的金银花摊开晾晒,去除其中的枝叶等杂质,使其干燥后即可作为中药材。
中药饮片:加工过程更为复杂,需要经过炮制。炮制方法众多,包括净制、切制、炮炙等。净制是对药材进行纯净处理,如挑选、筛选、风选、水选等;切制是将净选后的药材切成片、段、块、丝等一定规格的饮片;炮炙则包括炒、炙、煅、蒸、煮等多种方法,以改变药材的性能,增强疗效,降低毒性或副作用等。比如,将净选后的甘草切成薄片,或者将生地黄经过蒸制得到熟地黄,这些都属于中药饮片的加工范畴。
性状
中药材:通常保留了药材的原始形态特征,如植物的根、茎、叶、花、果实等,动物的全体、器官或组织等,以及矿物的自然形态。例如,人参呈纺锤形或圆柱形,表面灰黄色;鹿茸呈圆柱状分枝,具一个分枝者习称“二杠”,主枝习称“大挺”。
中药饮片:经过加工炮制后,形态发生了改变,多为片、段、块、丝等规则形状,便于调剂和煎煮。例如,黄芪饮片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,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;当归饮片为类圆形、椭圆形或不规则薄片,切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。
用途
中药材:主要用于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生产原料,一般不直接用于临床配方。不过,在一些民间偏方或特定情况下,也有直接使用中药材的情况,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,且缺乏严格的规范和指导。
中药饮片: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必需的武器,也是中成药的重要原料。在中医临床上,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,将不同的中药饮片进行配伍组合,制成方剂,供患者煎煮服用。例如,治疗感冒的银翘散,就是由金银花、连翘、薄荷、荆芥等多种中药饮片组成。
质量标准
中药材:质量标准主要侧重于药材的品种、产地、采收时间、性状、鉴别、检查(如水分、灰分、杂质等)、含量测定等方面,以确保药材的真实性和一定的质量水平。
中药饮片:除了要符合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外,还增加了与炮制相关的质量要求,如炮制方法、炮制程度、辅料使用等。同时,对饮片的性状、色泽、气味、质地等也有更详细的规定,以保证饮片的疗效和安全性。例如,酒炙当归应具有酒香气,炒王不留行应爆花率达到80%以上等。
储存和保管
中药材:由于保留了原始形态,体积相对较大,且部分药材含有较多的水分、油脂等成分,容易发生虫蛀、霉变、泛油、变色等现象,因此储存时需要注意防潮、防虫、防鼠等。例如,党参、枸杞等药材容易生虫,需要定期检查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。
中药饮片:经过加工炮制后,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发生了一定变化,储存要求也有所不同。一般来说,饮片更容易受潮、变色、风化等,需要储存在干燥、通风、阴凉的环境中,并根据不同饮片的特性采取相应的保管措施。例如,含挥发油较多的薄荷、荆芥等饮片,应密封保存,避免挥发油散失;芒硝等矿物类饮片,应防潮、防风化。
上一页:
下一页: